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渐进过程和分布广度进行推测,现今的栽培种主要是由大理茶(C.taliensis)等演变而来的。从形态特征的相似性和生长区域的相同性来看,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与大理茶(C.taliensis)的亲缘关系比茶(C.sinensis)更亲近,也即先有普洱茶再有茶,茶应是普洱茶的变种。这种关系颠倒的原因是由于在茶树的分类史上先有“sinensis”,再有“assamica”之故。
按照植物进化规律,在原始型与栽培型之间还有过渡型茶树,然而,由于模式标本尚未建立,至今还未有典型代表。1991年在云南省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邦崴大茶树,由于其既具有栽培型茶树枝叶、芽梢的特征,又具有野生型茶树花、果等形态,似乎为过渡型茶树,但从细胞学等鉴定看,由于染色体核型等称性很高,花粉壁纹饰为细网状,花粉Ca含量高达16.9%,因此,从遗传基础上看仍应属于野生型茶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